依依不舍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依依:恋慕的样子;舍:放开。形容对人或地方十分留恋;不忍离去。
出处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》:“次早,老婆婆起身,又留吃了早饭,临去时依依不舍,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。”
例子晚会结束已经大半天了,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。
基础信息
拼音yī yī bù shě
注音一 一 ㄅㄨˋ ㄕㄜˇ
繁体依依不捨
正音“舍”,不能读作“shè”。
感情依依不舍是褒义词。
用法偏正式;作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辨形“依”,不能写作“倚”。
辨析见“恋恋不舍”。
谜语杨柳丛中无村落
近义词恋恋不舍、留连不舍、依依惜别
反义词一刀两断
英语cannot bear to leave
俄语привязаться(прощаться нехотя)
日语名残(なごり)惜(お)しい
德语sich nicht von jm/etwas trennen wollen
法语ne pas vouloir se séparer(profond sentiment d'inséparable)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高风亮节(意思解释)
- 纸老虎(意思解释)
- 挺身而出(意思解释)
- 干干脆脆(意思解释)
- 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(意思解释)
- 旧地重游(意思解释)
- 名重一时(意思解释)
- 当机立断(意思解释)
- 旁征博引(意思解释)
- 谦受益,满招损(意思解释)
- 通都大邑(意思解释)
- 自食其果(意思解释)
- 燕雀安知鸿鹄志(意思解释)
- 棋逢敌手,将遇良才(意思解释)
- 遗世绝俗(意思解释)
- 将功折罪(意思解释)
- 兵戎相见(意思解释)
- 有求必应(意思解释)
- 横七竖八(意思解释)
- 笑貌声音(意思解释)
- 不宁唯是(意思解释)
- 离本趣末(意思解释)
- 纵横四海(意思解释)
- 亡魂失魄(意思解释)
- 轰轰烈烈(意思解释)
- 跃跃欲试(意思解释)
- 表面文章(意思解释)
- 成己成物(意思解释)
※ 依依不舍的意思解释、依依不舍是什么意思由星星学习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 |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。 |
心有余而力不足 | 心里非常想做;可是力量不够。 |
望尘莫及 |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。比喻远远落在后面。尘:尘土;莫:不;及:赶上。 |
裾马襟牛 |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。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。亦作“襟裾马牛”。 |
当仁不让 |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;不推托;不谦让。当:面对着;仁:原指正义的事;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。 |
暮史朝经 | 经:指儒家经典。晚上读史书,早晨读经书。形容勤奋好学。 |
肝胆欲碎 | 欲:将要。肝和胆将要破碎了。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。 |
连编累牍 | 牍:古代写字的木片。形容篇幅过多,文辞长。 |
推三阻四 | 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 |
不费吹灰之力 |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,不花一点力气。 |
归马放牛 |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。比喻战争结束,不再用兵。 |
敲诈勒索 |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;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。 |
风俗人情 |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、礼节、习惯等。 |
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 | 阋:争吵;墙:门屏;御:抵御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一致对外。 |
恶醉强酒 | 强:硬要。怕醉却又猛喝酒。比喻明知故犯。 |
大腹便便 | 便便:肥胖的样子。肚子又大又肥。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。多指腹内空虚而言。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。 |
著手成春 | 著手:动手接触。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。后比喻医术高明。 |
舞刀跃马 | 挥舞刀枪,纵跃战马。比喻奋勇作战。 |
马牛其风 | 谓马、牛奔逸。《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,臣妾逋逃,勿敢越逐。”孔颖达疏:“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‘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’贾逵云:‘风,放也,牝牡相诱谓之风。’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,而逐至放佚远去也。”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。 |
风情月意 |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。同“风情月思”。 |
叫苦连天 | 一声接一声地诉苦。 |
不可告人 | 不能告诉别人。多指见不得人的不光明、不正当的用心或行径。 |
心小志大 | 办事小心,抱负远大。 |
别有用心 | 用心:存心;打算。心中另有打算。现多指心里打着坏主意。 |
麻木不仁 | 不仁:失去感觉能力。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;对刺激没有感觉。形容思想不敏锐;对事物反应迟钝;漠不关心。 |
过甚其词 | 话说得太过分;与实际不相符。 |
河山之德 | 《诗·墉风·君子偕老》:“委委佗佗,如山如河,象服是宜”。陆德明释文:“《韩诗》云:德之美貌”。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:“如山凝然而重,如河渊然而深,皆以状德容之美”。后以《河山之德》形容妇人德容之美。 |
望尘靡及 | 见“望尘莫及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