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踪去迹的成语故事


来踪去迹

拼音lái zōng qù jì

基本解释踪、迹:脚印。来去的踪迹;指人、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。

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6卷:“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,今番杀人一事,定有干涉,只是不敢问他,却也怀着鬼胎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来踪去迹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来踪去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自暴自弃 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上》: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”
万众一心 清 金安清《洋务宜遵祖训,安内攘外,自有成效说》:“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上下联络,万众一心。”
裾马襟牛 唐韩愈《符读书城南》诗:“人不通古今,马牛而襟裾。”
大惑不解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
寸步不离 南朝 梁 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离。”
群龙无首 《周易 乾》:“用九,见群龙,无首,吉。”
不卑不亢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五三:“今天,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,他必须避免硬碰,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。”
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
闭关自守 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莽传》:“闭门自守,又坐邻伍铸钱挟铜,奸吏因以愁民。”
神采奕奕 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玩具》:“细视良久,则笔意透出绢外,神采奕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