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闻轶事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散失;遗传的事迹。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。
出处宋 周密《武林旧事》:“此十卷之本,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。首尾完其,其间遗闻轶事,皆可备考稽。”
例子清 章炳麟《訄书 哀焚书》:“其它遗闻轶事,皆前代俌臣所录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yí wén yì shì
注音一ˊ ㄨㄣˊ 一ˋ ㄕˋ
繁体遺聞軼事
正音“闻”,不能读作“wèn”。
感情遗闻轶事是中性词。
用法联合式;作宾语;指史书未记载的事。
辨形“轶”,不能写作“义”。
近义词遗闻逸事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箪瓢屡空(意思解释)
- 蠢蠢欲动(意思解释)
- 长命富贵(意思解释)
- 压岁钱(意思解释)
- 户限为穿(意思解释)
- 胸有成竹(意思解释)
- 绳锯木断(意思解释)
- 当机立断(意思解释)
- 目不转睛(意思解释)
- 饿虎吞羊(意思解释)
- 悬崖勒马(意思解释)
- 十羊九牧(意思解释)
- 闭关自守(意思解释)
- 团团转(意思解释)
- 大张旗鼓(意思解释)
- 错落有致(意思解释)
- 安闲自得(意思解释)
- 战战业业(意思解释)
- 依样画葫芦(意思解释)
- 笑貌声音(意思解释)
- 无影无踪(意思解释)
- 战不旋踵(意思解释)
- 欧风美雨(意思解释)
- 以夷制夷(意思解释)
- 哀兵必胜(意思解释)
- 望尘靡及(意思解释)
- 东道主(意思解释)
- 怜香惜玉(意思解释)
※ 遗闻轶事的意思解释、遗闻轶事是什么意思由星星学习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 
|---|---|
| 不可多得 | 得:得到;获得。不能得到很多。形容非常稀少;很难得到。 | 
| 混淆是非 | 把对的说成错的;把错的说成对的。比喻故意制造混乱;使是非不清。 | 
| 反复无常 | 反复;颠过来倒过去;无常:没有常态。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。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。 | 
| 秋水伊人 |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。 | 
| 居重驭轻 | 指人主掌握兵权以制政权。 | 
| 心灰意冷 | 灰心失望,意志消沉。 | 
| 明知故问 |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;却还要故意问别人。 | 
| 有去无回 | 只有出去的,没有回来的。 | 
| 兵荒马乱 | 兵、马:指战争;荒:荒乱。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。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;混乱的情景。 | 
| 十全大补 | 药名。含有十种名贵的滋补药物。比喻某项方案或方法对事情有巨大补益。 | 
| 冠绝一时 | 冠绝:遥遥领先,位居第一。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,首屈一指。 | 
| 大千世界 | 佛教用语。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;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;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。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。 | 
| 吃不了兜着走 | 比喻不能承受或担当。 | 
| 民不畏死 | 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 | 
| 己溺己饥 | 亦作“己饥己溺”。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后因以“己溺己饥”或“己饥己溺”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,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| 
| 将伯之呼 | 指求人帮助。 | 
| 龙驭上宾 | 亦作“龙御上宾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。”后因用“龙驭上宾”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。意为乘龙升天,为天帝之宾。 | 
| 聪明反被聪明误 |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。 | 
| 兵戎相见 | 兵戎:武器。以武力相见。指用战争解决问题。 | 
| 不可告人 | 不能告诉别人。多指见不得人的不光明、不正当的用心或行径。 | 
| 密锣紧鼓 | 锣声紧,鼓点密。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。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、声势。 | 
| 刚愎自用 | 刚:强硬。愎:固执;任性。刚愎:倔强固执;不接受别人的意见。自用:自以为是。固执任性;自以为是。 | 
| 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 | 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 | 
| 阴阳怪气 | 形容态度怪癖,冷言冷语,不可捉摸。 | 
| 哀兵必胜 | 哀兵: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。一说“哀;悯也”。怜惜和慈爱士卒。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。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;能奋起抗战;必获胜利。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。 | 
| 走过场 | 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,却不实干。 | 
| 腾声飞实 | 传扬名声与功业。谓使名实俱得传扬。 | 
| 面授机宜 | 面:当面;授:教;传授;机宜:适应时机的对策、办法。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。 |